毕业季·物质师生说|张子宁:但行前路,不问归程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张子宁
物质学院化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
高中母校:
山东省实验中学
录取收获:
芝加哥大学化学全奖博士+Additional fellowship + McCormick fellowship + Departmental research fellowship,决定前往深造
埃默里大学化学全奖博士
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化学全奖博士
杜克大学化学全奖博士
在校情况:
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学生、多次荣获校级奖学金
校社会实践,产业实践优秀个人
跨专业参加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CUPT)校队,校队荣获CUPT全国二等奖
“有很多人认为化学这一基础学科发展至今,已遇到了一些难以逾越的瓶颈,但我认为正是因为瓶颈的存在,才应该有更多人从事这一学科的研究从而寻求突破。”翻开数年前申请上海科技大学开放日的自荐信,如同当时写下这些文字时一样,即使4年过去,我的心情依旧久久难以平静,我庆幸现在还在做我想做的事情,也庆幸我选择了一所最适合我的学校。
当时选择上科大,与其说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更像是义无反顾的热情。在高中时期我觉得化学竞赛比坐在教室里学习正课内容带给我更大的成就感,于是我几乎花费了高中总课程一半的时间来参与竞赛。而在选择大学的过程中,我依然认为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格外重要,当我的家人要求我选择传统985院校以循规蹈矩地获得更有“含金量”的文凭时,上科大招生组老师的一句“我们支持你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我也期待着能和你在今年秋天在上科大相遇。”仿佛让我一下子找到了那个最懂我的知音,我甚至没有跟家长仔细讨论过,便义无反顾地填报了上科大的志愿。
但现在看来,这看似冲动的决定并没有让我后悔。回想当时,我并没有仔细考虑未来深造、就业难易等问题,只是单纯地觉得,物质可以按照一个个反应方程式稳定的运行和转化,书写这些方程式的我们就像是这个世界的创造者一样,这简直太酷了。但现实是,多数人并不是跟我一样,享受掌握化学变成物质创造者的乐趣。当我看到2017级化学专业一共只有16人的时候,我深感无奈。但是在无奈之际却还有些感动,因为仍然有人跟我一样,遵从自己的内心和兴趣,全心全意地选择化学(全部以第一志愿填报)。纵使学生总数不是那么多,上科大依旧完全支持学生的第一志愿,并且为我们这些有志于学习基础学科的同学们配备了完善的师资和硬件资源。
在授课老师和书院导师仔细探讨后,我不想放过上科大的科研实践“福利”,更不想浪费化学专业超高的师生比而带来的优质资源。在大一第二学期初,我就加入了李智教授的实验室,当时觉得李老师是化学竞赛出身,可能与他会有额外的共鸣,李老师做的方向也不随大流,可以开创更多的未知领域(而且长得帅的人一般脾气都会很好),应该会允许我花时间探索一些我感兴趣的方向。在李智教授同意我成为他课题组一员后,我便自发成为了一个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去往实验室路上的人。虽然曾在高中阶段参与过竞赛,但是初入课题组依旧让我非常不适应,科研两个字写起来简单,但是真正尝试起来却分外困难。我逐渐意识到,科研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读书或竞赛的学习方式,科研所探究的问题是这个世界上从未被人回答过的,我们更要关注的是如何系统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像考前复习一样记住固定问题的唯一答案。李智老师开始教我怎么检索文献,怎么从别人的论文中窥探他们回答这个世界中问题的艺术,组内的大师兄也开始教我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我逐渐学会了刷烧瓶和使用自动过柱机,慢慢地走上了科研的“正道”。
在李智教授实验室(左:张子宁;右:李智)
虽然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周会的主题都是“我们排除了一种不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接触未知带给我的成就感总是远大于实验失败的失落。毕竟,所有反应的结果都在自然规律诞生的那一刻即被确定,所以单纯拘泥于失败的实验结果没有太大的意义,只要能从中找到失败的原因,然后去设想新的前进方向即可。我依稀记得在一个课题中,我们为反应探索到了4个不相关的变量,但怎么都达不到理想效果,最后我们使用了最“愚蠢”的穷举法获得了高产率条件附近的所有产率和组分浓度的关系。正是因为这套全面的产率空间数据,我们才能透彻地研究反应的机理并提出有趣的假设。你看,虽然饱经挫折,但是往往最后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随后的科研生活就变得愈发快乐,沉浸在实验室里时间过得飞快,早时归去还能看到漫天火烧云,现在回时早已星斗漫天。
上科大学科相互交叉程度之深让我始料未及,固体化学、计算化学、结构化学等专业课让我能更加全面的理解化学的精准性,通过一些“额外”专业课学习到的知识也能更好地帮助我完成科研工作。例如,我对章跃标教授执教的《固体化学》印象深刻,这一门课让我认识到了X射线衍射这一原子级的精准表征手段,一块晶体可以在X射线的照射下产生衍射现象,而获得衍射点的空间位置和强度就可以解析出构成晶体的最小重复单元的结构,这让我十分震撼。得益于上科大丰富的设施资源,鼓励本科生独立操作的理念,课后我立即报名参加了学院分析测试平台的X射线单晶衍射仪培训。此后,我便总是沉醉于看到晶体在X射线的照射下发射出的美丽的衍射图案,也越来越理解章老师说过的“解析晶体就是我们的电子游戏”中蕴含的发自内心的快乐。我为此”浪费”了很长的时间,然而这些时间也让我获得了更全面的科研体验。当然,学会了这一强大的表征手段让我在课题研究中更加游刃有余。学科交叉的便利和丰富的动手实践机会,我觉得这应该是上科大的独特魅力。
漂浮在溶液中的晶体
X射线单晶衍射图(使用Bruker液态靶X射线单晶衍射仪)
因为看淡成绩,所以我总是在做一些看似“不完全正确”的事情,GPA够用即可,背景适合我即可,只要能专注于我想做的事情。和高中一样,在上科大我大多数精力都用在了做实验上,纵然到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们的论文仍然收拒未卜,但是至少我认为我的选择是值得的。这段独属于我的经历也似乎成为了我申请大学时最大的加分项,最终能成为李智老师“还给”芝加哥大学的第二个本科生。
我在上科大的经历也不止是科研或者学业,除此之外我还在课余生活中做着我想做的任何事情。因树莓pi(可用于编程的微型电脑)促销而购买的3b+成了我加入GeekPie社团的契机,并在社团的讲座课程中逐渐学会了一些底层的编程语言,通过学校提供给学生的3D打印机器打印出了四轴无人机实体,通过组装+编程完成了一台完整功能的四轴无人机,没想到在疫情期间帮我从家里取外卖派上了大用处。
DIY无人机
基于想透彻地研究晶体的自组装现象发生的原因,我跨专业参加了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CUPT)。伴随着校队的比赛,在学科交叉碰撞中我学到了许多以往接触不到的物理问题研究方法,受益颇深。
除了课堂、实验室和科创,通过学校安排前往宁夏固原的社会实践让我了解了当地社会发展的机遇与矛盾,对于聚氨酯的产业实践调研又让我能更加清晰地了解大化工产业的发展模式。丰富的课外生活在让我变得完整的同时,也成为了一种科研和生活的调味剂。
临近毕业,对上科大我还是有着太多不舍,从最开始加入时的懵懂无知,到现在能在科研困难前独当一面,我学到了太多太多。现在看来,我的理想已经在这里慢慢变成现实,但行前路,不问归程,我都永远受用于在上科大耳濡目染的技能和思想。前路漫漫,这是一段旅程的结束,也是另一段征途的开始。
毕业寄语
李智
■ 物质学院
■ 助理教授
从大一加入我们课题组开始,张子宁同学就体现出了远远超出年级所限的科研能力。别人常问时间都去哪了,我倒是一直很好奇,他的时间是哪来的?三年以来,我的观察是,他具备对科学问题真正的兴趣,做事不计较个人功利;具备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执着精神;具备有想法就主动做,决不拖延的行动力;当然还有长时间高强度动脑动手等极其全面的科研实践能力。这些优秀品质和素质,使他方向明确,动力十足,事半功倍。我很庆幸遇到他,让我见识了大学原来可以过的这样充实。祝福他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从科学新发现带来的乐趣中获得能量,开开心心战而胜之。
文 字 张子宁
图 片 周梦宇
排 版 靖羽萌
编 辑 陈 蕾
听Ta说:孩子在上科大的日子 | 结缘上科大 共圆成才梦
听Ta说:孩子在上科大的日子 | 如在母亲怀抱里成长的四年
听Ta说:孩子在上科大的日子 | 创新培养,圆梦未来
听TA说:孩子在上科大的日子 | 选择上科大,在这里启航
欢迎扫码 关注我们
今天“分享”“点赞”“在看”了吗?